一、基本情况
帝田村位于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西北部,其作为典型“三留守”村庄,村内留守儿童212人、留守妇女500余人、60岁以上留守老人366人,困境儿童、低保户等特殊群体占比较高。村内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德孝文化、红色文化及两项非遗文化。然而,当前帝田人口空心化与乡土文化传承难交织,留守群体尤其是当地儿童精神文化生活单一,需要以文化振兴破题,重塑社区凝聚力。
近年来,村党支部联动华农社工学子,坚持党建引领,以非遗文化传承赋能基层治理,充分发挥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有效提升治理温度、增强治理效能,促进乡村振兴。
二、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搭建多元主体网络以实现内外联动、焕发治理活力
一是向内深挖资源,激活文化治理内生动力。村党支部牵头盘活传统文化资源,联合社工建立村民志愿队、儿童议事会等村内组织扩大居民社区文化参与渠道;
二是向外拓展网络,链接多元主体协同赋能。村党支部统筹规划,发挥党员带头作用,联动高校社工团队、社会组织(如妇联、从化联合会)参与社区营造,形成“支部统筹、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社会助力”的行动网络,为帝田文化治理注入活力。
(二)情感激发:挖掘在地性资源以构建集体记忆、塑造和谐社区
第一,盘活社区资源打造共建共享文化阵地,以构建集体记忆、激发居民对非遗文化的情感认同。华农社工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联动花木兰志愿服务队、儿童议事会等群体,在村内少年宫共建竹编非遗文化空间,通过举办竹编作品展、非遗游园会等群众性活动,培育居民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
第二,基于非遗传承的“代际传递性”增强社区人际互动,以弘扬德孝新风、塑造和谐社区。社工结合“三八”妇女节等节点组织儿童制作竹编画赠予女性长辈,在劳动实践中厚植孝亲敬老美德;同时社工还组建小传承人访谈队引导儿童对话家中长者及竹编手艺人,记录帝田竹编历史,赓续尊老敬贤传统传统。
(三)认知赋能:突破地域限制以提升居民素养、增强参与能力
第一,社校协同构建非遗育人共同体,以“行走的课堂”强化儿童非遗认知。华农社工联动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引领儿童“走出去”,参观非遗文化基地,体验学习拓染项目,扩展非遗实践性学习活动;
第二,非遗匠人现身社区,培育非遗传承新苗。社工链接从化组织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将市级竹编非遗传承人课堂引入帝田,形成“社区提供传承土壤—匠人传授核心技艺—居民反哺创新传播”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非遗保护与社区教育的双重结合。
(四)创新驱动:革新非遗传承模式以拓宽传承维度、激活参与动力
党群服务中心联动华农学生社工党员开展“竹梦帝田”非遗桌游设计小组活动,以“竹编大富翁”设计为核心载体,运用“4个结合”将非遗文化与儿童游戏相融合,内容包括:将竹编非遗传承人精神谱系融入游戏角色、以社区文化地标为载体设计游戏地图、将竹编知识嵌入游戏卡牌、将文化传承任务贯穿入游戏规则。
社工在活动中还构建“数字非遗”学习矩阵,与儿童共创竹编网站,体验竹编数字博物馆、VR全景展厅。
由此,小组形成“线下实践+数字传承”模式,在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联结中推动非遗文化传承。
三、工作成效
帝田村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构建协同网络,整合内部资源,联动高校团队、非遗传承人课堂、社会组织等外部力量,形成多元文化治理格局。社工累计服务群众超过220人次,开展非遗活动超过25场,并产出竹编非遗桌游文创产品、竹编网站等。
华农社工以儿童服务为核心,形成“党建领航、情感激发、认知赋能、创新驱动”的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基层治理路径,从而构建多方行动网络、激发居民社区情感认同、提升居民文化素养、激发主体参与动力,最终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社区治理效能的深度融合。